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常见问题 企业新闻 知识课堂

关于PPE防静电服性能的惊人真相

在评估员工的个人防护装备(PPE)需求时,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噪音、温度和能见度都可能影响最终决定哪种PPE适合你的员工——但要考虑的另一个关键风险是静电的积聚。

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在工作区域的地板上走动,在不导电的表面上拖拉工具和设备,以及在工作区域内站着而不是坐着,都会增加静电积聚。然而,这可以通过具有防静电性能的服装来减少和控制。

 防护服防静电性能的目标是降低织物的表面电阻(从而增加导电性),使任意电荷能立即在其表面消散并入地。如果不能,那么一个电荷可能积累到一个点,它可以跳跃到另一个相反的带电表面,产生一个火花-在爆炸性的空气或易燃的烟雾和液体,这可能是高度危险的。

抗静电服装有两种:一种是用机织类材料制成的抗静电服装,另一种是用抗静电剂制成的服装。

机织类防静电衣服

 由编织材料制成的防静电服装,如阻燃(FR)服装,通常通过在织物中加入导电(通常是碳)丝来达到防静电的效果。这条导电丝通常以深色网格的形式出现——由于碳是导电的,静电荷可以消散并无害地进入地球。这类服装的抗静电性能将决定服装的寿命。

防静电涂层服装

另一种选择是经过表面处理(通常是通过抗静电剂的应用)以获得抗静电性能的服装。这种处理方法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因为水分是导电的,它将使电荷在衣服表面消散,并无害地入地。然而,这种衣服的防静电性能是短期的,它的效果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使用和环境。

影响服装抗静电性能的因素

在这种服装中,大气中的湿度水平影响着经过表面处理的服装的表面静电传导能力。如前所述,这种类型的防静电服装依赖于从大气中吸收水分来制造导电薄膜来驱散电荷。然而,表面处理会褪去——在异常干燥的环境中,衣服的抗静电性能会降低。

安全经理如何管理风险,确保防静电服装有效工作?

1.    确保服装总是接地的

如果没有通往地面的路线,静电可能会从衣服上跳到附近的导电表面/材料上,有可能损坏设备或点燃易燃气体。考虑到这一点,不管表面处理有多有效,穿戴防静电PPE的人必须考虑静电荷是如何入地的。

将静电荷传输入地有三种方式:

通过人体

向地面驱散静电的方式之一是通过人体(我们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但这依赖于穿戴者的皮肤和衣服之间的持续接触,并假设穿戴者的鞋子和地板是导电的。

穿著贴合袜子的衣服,以确保经常接触地面

另一种无害地将静电消散入地的方法是穿附在穿着者正常鞋子上的袜子/靴子,以确保织物与地面保持持续接触的防静电服装。

 通过一根导电电线夹到防静电服和一个已知的接地点连接

 最后,导电电线(一端夹在防静电服上,另一端夹在已知的接地点上) 静电能无害地入地。

 然而,即使考虑到上述路线,重要的是接地表面也要有一个低的表面电阻,使电荷消散。  

2.    控制环境湿度

EN表面电阻测试(EN 1149-1)是在相对湿度为25%的情况下进行的,相对湿度非常低,这是为了使表面处理面料进行更大的挑战,因为用于生成导电膜的水分更少。在实际环境中,湿度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比这高得多,因此抗静电处理比试验表明的更有效(即表面电阻更低)。然而,在极端情况下,防静电是至关重要的,或干燥的空气是很常见的,这可能是很重要的监测,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控制湿度,以提高性能的有效性。

3.    限制使用,不要重复使用衣物,并定期检查

 持续使用防静电服装—特别是使用的环境中有磨损的关键问题—将会降低防静电功能,而损坏的套装将不能保护穿着者。如长时间使用防静电服,应定期更换新服装,以免表面防静电处理褪去或磨掉。切勿重复使用服装,清洗或去污亦会使防静电处理失效。

 理想情况下,安全经理应该对防静电设备和环境进行例行检查,以确保防静电服装处于最佳状态,环境中有足够的水分,以促进有效的保护。

 最后,在易爆的环境中,抗静电性能更为重要,因为静电会引起着火。除了推荐符合EN1149防静电标准的服装外,ATEX法规不涉及防护服或个人防护装备。但这可能还不够;通过更有效地管理服装的使用,进一步降低服装产生静电火花的可能性应该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

 归根结底,在高风险地区,仅依靠表面处理来获得抗静电性能的服装可能是不够的,用户或许应该考虑具有内在抗静电性能的专业服装——例如“Pyrolon”系列一次性服装,它同时兼具阻燃性和化学防护。

最终,通过遵循本博客中概述的要点,安全经理将能够开发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提供防静电PPE,并确保防护服为工人和工作场所提供正确的保护。

 通过在工作场所穿着正确的化学防护服,你可以一定程度地确保安全。

防静电服

X防静电服|防静电手套|无尘布|防静电产品|静电控制_昆山新尘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imykuo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